1941年的江南水乡,本应是稻浪翻滚的时节,却被日寇的铁蹄踏得满目疮痍。在江苏泰州与兴化交界的夏家渡,新四军第一师正酝酿着一场震撼人心的伏击战——这不仅是为了粉碎日伪军的“扫荡”,更是要在敌后战场燃起一把让敌人胆寒的烽火。
当时,日寇纠集1000余人,带着6门迫击炮、20多挺轻重机枪,企图打通泰兴公路,将新四军苏北抗日根据地拦腰斩断。时任新四军第一师师长的粟裕,早已看穿敌人的阴谋。他亲自带着参谋在夏家渡周边勘察地形:这里河网密布,芦苇荡一眼望不到头,3里长的堤坝像一条长龙横卧在河道旁,正是打伏击的绝佳战场。
“把主力隐蔽在芦苇荡里,等鬼子进入口袋阵,再给他来个瓮中捉鳖!”粟裕的命令掷地有声。战士们连夜在堤坝下挖战壕,用芦苇秆伪装工事,连做饭都不敢生火,就着冷饭团和河水充饥。7月25日凌晨,日伪军的队伍像一条毒蛇,沿着堤坝缓缓蠕动过来,领头的鬼子军官骑着高头大马,手里的军刀在阳光下闪着寒光。
“打!”随着指挥员一声令下,芦苇荡里顿时枪声大作。机枪手王二虎抱着重机枪,朝着敌群猛扫,子弹像雨点般落在鬼子队伍里,瞬间倒下一片。日伪军被这突如其来的袭击打蒙了,纷纷跳进河道里躲避,可没等他们爬上岸,新四军的手榴弹又在水里炸开了花,溅起的水花混着血水染红了河面。
战斗进行到白热化时,鬼子的迫击炮开始疯狂轰炸。战士陈阿毛的胳膊被弹片划伤,鲜血顺着袖子往下流,他咬着牙撕下衣襟裹住伤口,抓起身边的步枪继续射击。“绝不能让鬼子突破防线!”他朝着战友们大喊,声音沙哑却充满力量。在他的带动下,战士们像猛虎一样冲出战壕,与敌人展开白刃战。刺刀碰撞的“叮叮当当”声、战士们的呐喊声、鬼子的惨叫声交织在一起,在夏家渡的上空回荡。
就在这时,负责迂回包抄的部队赶到了。他们从鬼子的背后发起猛攻,两面夹击让日伪军彻底乱了阵脚。骑着大马的鬼子军官想突围,被战士李建国一眼识破,他端起步枪,瞄准、射击,子弹正中军官的胸口,那家伙从马背上摔下来,抽搐了几下就没了动静。失去指挥的日伪军像无头苍蝇一样四处逃窜,有的慌不择路掉进了河里,有的被新四军战士追上,成了俘虏。
夕阳西下时,战斗终于结束了。夏家渡的堤坝上,到处是敌人的尸体和武器装备,战士们脸上沾满了泥土和汗水,却难掩胜利的喜悦。这次战斗,新四军第一师共歼灭日伪军500余人,缴获迫击炮3门、轻重机枪12挺,彻底粉碎了敌人打通泰兴公路的企图,更让江南百姓看到了抗日的希望。
附近村庄的乡亲们听说新四军打了胜仗,纷纷带着鸡蛋、馒头赶来慰问。老大娘王桂英握着战士们的手,眼泪止不住地流:“你们真是咱们的救命恩人啊!有你们在,小鬼子就别想欺负咱们!”战士们把乡亲们带来的食物分给伤员,自己依旧啃着冷饭团,他们说:“只要能把鬼子赶出中国,再苦再累都值得!”
夏家渡战斗的烽火早已熄灭,但新四军第一师的铁血精神永远照亮着后人。那些在芦苇荡里坚守的身影,那些在白刃战中冲锋的勇士,用鲜血和生命诠释了“为人民而战”的誓言。如今,当我们漫步在夏家渡的堤坝上,仿佛还能听到当年的枪声和呐喊声,那是革命先辈留给我们最珍贵的精神财富,提醒着我们永远铭记历史,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。 #致伟大胜利#
安联配资-专业配资论坛-网上配资股票-股市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